
[NOWnews今日新聞] 新北市三峽北大國小前19日發生嚴重車禍,78歲余姓老翁開車飆速衝撞多人,導致3死12傷,余男被爆出是違規慣犯,且在車禍前擦撞分隔島肇事逃逸,也被質疑是否有路怒症傾向。事實上,對於路怒症的研究,日本曾有學者找來三百人進行分析研究,解析駕駛出現路怒症的4大原因。
澳洲心理學者分析攻擊性駕駛行為觸發原因
根據澳洲「特別廣播服務公司」(SBS)報導,昆士蘭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柯比 (James Kirby) 曾對路怒症背後的心理學研究進行闡述,他認為,具攻擊性的駕駛行為,可能與個人信念和偏見有關,例如,基於其他駕駛者的性別和年齡,或對相關駕駛事件的個人解讀;柯比表示,駕駛可能認為別人在道路上故意針對你做某一些事,例如,可能會認為其他駕駛故意切換車道阻礙你前行等等,
柯比提到,外在壓力亦可能導致路怒,「時間壓力是很大的原因之一。對於要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的駕駛者來說,如果有什麼事件令交通延誤,或可能引發路怒症。」
柯比強調,任何路怒行為都可能導致危險駕駛,因駕駛者會陷入難以自我控制的情形,他提到,當人們生氣時,可能會跟專注於違規者,也可能誤判自己的駕駛能力,進一步激發危險駕駛行為。
日本學者研究:路怒症四大成因
另據日本新聞網報導,日本岩手大學藤井義久教授曾在2017年進行過一項研究,找來300位日本駕駛,男女各150人,發現最容易有路怒症的前3名,第一為開車經驗多的資深駕駛,第二是從未發生交通事故的駕駛,第三名則是疲勞駕駛。
研究也提到駕駛出現路怒症的4種原因,首先是駕駛種況受到干擾,例如塞車影響行車狀況;第二,在道路上看到交通違規行為,例如闖紅燈車輛;第三,從後方傳來的喇叭聲;第四,處於危險情況,如險些發生碰撞。研究指出,當駕駛途中被打斷或干擾時,不論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以激進的方式發洩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