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news今日新聞] 中國經濟數據造假案件頻傳,河南等省曾被外媒揪出GDP增速「改降為升」,如今中國官方開始用其他方式讓全球更加霧裡看花,《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相關部門近年來已停止發布數百項原本例行性公布的經濟數據,這些數據過去都是研究人員和投資者用來剖析中國經濟的指標。
根據《華爾街日報》5日報導,分析顯示,中國已停止發布數百項曾被研究人員和投資者使用的數據,不僅火化數據停發,連官方的醬油產量報告也消失了。
報導提到,中國近年來逐漸不公布的數據還包含失業率、外國投資相關數據、商業信心指數、土地出讓、新增股市投資者數量、收費公路運營商年終債務餘額等等。
《華爾街日報》指出,過去可在中國部分官方網站中查閱到數據,也有一部分數據出現消失狀況,但中國政府部門並不會給初步發布數據的理由。
報導質疑,這些數據消失的時間正值中國債務負擔加劇,加上房地產市場逐漸崩壞的時間點,諸多問題促使中國共產黨試圖出手維穩,展現表面穩定的形象,採取強硬手段來控制輿論。
《華爾街日報》舉例,2024年中國A股市場出現危機,外國投資者兩周內拋售逾20億美元股票,但上海和深圳兩大證券交易所在當時突停止發布海外資金流出與流入的即時數據。
此外,青年失業率也出現消失一陣子後被美化的情況,2023年年中,中國官方公布的青年失業率達到了創紀錄的21.3%後,到了8月突然不公布,直到又過了5個月後,中國政府才又突然公布的新數據為14.9%,並強調不含在校生。
報導提到,許多經濟學家長期以來始終質疑中國總體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的真實性,而近來這種擔憂加劇。一些人估計,政府將數字誇大了多達2到3個百分點,而提出質疑的專家已有人遭到處分。
華爾街日報以國有券商國投證券的知名中國經濟學家高善文為例,提到他在2024年12月於華盛頓的會議上提到過去幾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可能在2%左右,並稱不知道中國實際增長的真實數字後,就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處分禁止公開發言。
隨著中美貿易戰將對中國帶來衝擊,可預見將使一些中國工廠停產、裁員,但這些數據並不會被公布,部分經濟學家選擇轉向一些特別的數據來源,例如電影票房收入、水泥廠開工率、電力公司發電量,來揣測中國內部實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