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對全球徵收對等關稅,其中針對中國商品徵收34%關稅,中國則宣布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也將對所有美國商品徵收34%的關稅,如今雙方關係緊張、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波動,眼看美中貿易戰又將開打,本文將帶領讀者回顧這場貿易衝突的數個關鍵時刻。
自2018年川普政府對中國開啟貿易戰以來,中美衝突持續五年,全球供應鏈也在這段時間裡歷經劇烈重組,從川普第一任期的加徵關稅,到拜登政府延續對中制裁並強化「供應鏈安全」,整體貿易格局已發生深層轉變,如今包含台灣、東南亞、墨西哥成為美中貿易戰最大受益者,而中國與香港則出現明顯衰退。
📌【2018–2020|川普執政(第一任期)】
▪ 美中關稅戰開打 全球供應鏈震盪
川普2017年起與習近平展開「百日貿易計畫」,但中美最終談判破局,為日後的貿易戰埋下伏筆。
2018年,川普開始對價值超過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包含太陽能版、鋼鋁、機械、家電、資通訊產品等廣泛領域,6月開始的三輪關稅成為主要戰場,也換來習近平的強硬報復性反制關稅。此舉為全球貿易格局投下震撼彈。
其中,中國受創最深,中國對美出口比重自2018年高點的19.2%下滑,尤其家具、視聽產品等勞力密集產業首當其衝,出口市場快速流失;香港角色則被邊緣化,作為中國長期出口轉口站的香港,其轉口比重下降3.8個百分點,反映其中介貿易門戶地位式微。
同時,全球供應鏈初步移轉,越南、馬來西亞、台灣、墨西哥等地逐步承接部分中國訂單,其中越南在家具出口上迅速崛起,美國自越南進口家具占比從14%上升至34%。
到了2019年,美國官方宣佈「封殺華為」,習近平雖然成功與川普重啟雙方通話,但後續談判未果。
中國在2020年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承諾未來兩年購買美國2000億商品,但在美國總統大選、新冠疫情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國不了了之,未能履行承諾,也在日後成為川普競選過程東山再起的重要關鍵。
📌【2021–2023|拜登執政】
▪ 關稅延續+科技戰升級 「去中化」成核心戰略
拜登在承接了新冠疫情、川普執政後的美國沈重負擔就職,上任後雖未增加對中國的新關稅,但仍在國安威脅等抗中意識高漲的背景下,維持川普時代的制裁框架。與此同時,更在乎國際盟友關係的拜登選擇進一步擴大晶片、高科技設備等戰略資源管控,強化供應鏈本土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
此時的台灣受惠高科技需求,在晶片代工、資通訊、電機電子產品的出口市占明顯擴張,出口占比增加2.5個百分點,尤其在3C等領域取代中國產品地位,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也開始動工。
2022年,拜登頒布《晶片禁令》,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同年12月舉行首批機台裝置到廠典禮,直到卸任前拜登政府不斷加強對中國AI晶片進行相關管制。
另一方面也對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等綠色產業的中國商品關稅提高,並尋求聯合來自日本、歐盟和其他地方的國際盟友以對中國商品徵收一致關稅來抗中。
📌【2024–2025|川普執政(第二任期)】
▪ 川普捲土重來 美中貿易戰進入新階段
川普選戰期間承諾對於中國加徵60%關稅,重新入主白宮以後更在全球各地「開戰場」,其中接連兩次對中國課徵10%(總計20%)關稅,中國則以擴大限制美國企業,針對美國液化天然氣、煤炭與農產品如雞、豬、牛肉、大豆等加徵報復性關稅。
2025年4月,川普「關稅解放日」影響範圍擴及全球,宣布對中國課徵34%關稅,並於4月9日生效,這是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以來最嚴重的升級,屆時將對中國課徵高達54%,也就是接近川普承諾的60%關稅。
中國則宣布對稀土產品實施出口管制,同時也祭出報復性34%關稅,於4月10日生效,並向世界貿易組織 (WTO)提出正式申訴,指控美國的新關稅措施違反 WTO 規則,要求進行磋商。
隨著世界上最大的這兩個經濟體「互相掐脖」且沒有絲毫退讓的跡象下,全面脫鉤的態勢正在踩油門加速,如今再加上地緣政治因素,美中長期競爭格局儼然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