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news今日新聞] 緬甸發生規模7.7強震,緬甸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處,是全球地震活動最活躍的國家之一,引發這場大型地震的「實皆斷層」,是一條貫穿緬甸長達一千公里且活躍的「走滑斷層」(strike-slip,又稱平移斷層),這場地震目前已造成至少上千人傷亡,且數字仍不斷增加中。
此次緬甸實皆地震屬走滑型地震,印度板塊持續向北推擠歐亞板塊,引發兩大板塊相互側向摩擦。日本同志社大學教授、活躍斷層專家堤浩之指出,這次地震是因實皆斷層約 200 公里長的一段,發生側向移動。
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八木勇治則提到,破裂從震央開始,向南擴展約 10 秒後,才開始向南北兩側傳播。他指出,整個破裂過程持續了大約 70 秒的時間,且裂縫傳播的速度可能與震動地面的地震波(即 S 波)的速度相同,或更快,而泰國由於位於斷層破裂的方向,因此在地震中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
世界上所發生的超大型地震,大多好發於長斷層區,許多人擔憂台灣本島是否可能會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但事實上,中央氣象署的前身氣象局曾解釋過數次,大部分的地震,都是由斷層錯動而產生的,當斷層的面積越大、滑移量越多,對應到的地震規模就會越大,且即使有很寬的斷層,往下的深度還是會被地球的物理性質限制,以台灣本島上最長的車籠埔斷層為例,當時的斷層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
一百年內全球「最致命」地震一覽
2010年海地地震 規模7.0 數十萬人身亡
2020年1月12日海地太子港發生規模7.0地震,地震深度約13公里左右,地震規模雖非最大,由於地震發生時間是在當地時間下午16點多,許多學生和民眾都在建築物內,加上海地基礎建設貧乏,太子港的大部分市政建築都被嚴重損壞;當時海地官方估計,總死亡人數約316,000人,不過,由於海地政府並未有真正統計,也被質疑數字真實性。
2004印度洋大地震 規模9.1 約30萬人罹難
2004年12月26日位於蘇門答臘西側海岸發生的規模9.1地震,引發南亞大海嘯,至今仍讓全球記憶猶新,這場地震地震引發了高度為15公尺到約30公尺的巨大海嘯,席捲了印度洋周遭多國,鄰近的中南半島包含緬甸和泰國也受到影響;由於正值聖誕假期,許多人在包含泰國以及印尼等地度假,遭逢巨大災難。
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 規模7.8 約24萬人喪生
1976年7月28日發生於中國河北唐山大地震,震源深度26公里,與全球多數大型地震不同,震央遠離板塊邊界,被視為地震災害機率較低的地區,當地建築的抗震等級不高,也沒有前震來提高警覺,時間點發生在凌晨 3 點多,多數人在熟睡之間,因此傷亡慘重。
1948年阿什哈巴德地震 規模7.3 約11萬人遇難
1948年10月6日發生於當時的蘇聯土庫曼城市阿什哈巴德,由於當時基礎建設較簡易,就在地震後幾分鐘之內城市成為一片廢墟,造成約11萬人罹難,整個城市人數也不過就16萬人。
一百年內全球「規模最大」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規模9.5
發生於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規模達到9.5,至今仍是有紀錄以來的最強烈地震,智利當地多數地震發生在納茲卡板塊(Nazca Plate)與南美洲板塊(South America Plate)的交界處,納斯卡板塊隱沒至南美洲板塊,智利大地震的斷層主要為逆衝斷層,斷層長達上千公里,地震引發海嘯襲擊智利的海岸線,浪高高度為25公尺,海嘯也橫跨太平洋來到夏威夷和日本等地。
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規模9.2
1964年3月27日的這場地震持續了約4分鐘的時間,這也是北半球發生的最大規模地震,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之間的斷層在威廉王子灣接近學院峽灣的地方斷裂,地震引發巨大海嘯,造成嚴重衝擊。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規模9.1
2004年12月26日位於蘇門答臘西側海岸發生的規模9.1地震,不僅造成三十萬人喪生,探究地震主要形成的原因,因為印澳板塊與歐亞板塊互相擠壓,把海底地殼隱沒帶往下推,使得板塊間的交接處出現斷層破裂而形成。印度洋地震強大的能量釋放,將海洋板塊由蘇門答臘往北切出長達1,600公里的裂縫。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 規模9.0
這場發生於2011年3月11下午的大地震,由於已處於近代,影像流傳至今仍讓許多民眾記憶深刻,震央為於日本東北地方外海三陸沖,地震矩規模為9.0,屬大型逆衝斷層地震,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碰撞,日本氣象廳更觀測到40公尺大海嘯,海嘯席捲了日本東北地區,重創了宮城縣與岩手縣,福島核電廠也因地震和海嘯破壞配電系統,導致福島核災發生,這起地震加上海嘯造成近兩萬人罹難;事後也讓日本近十幾年內對於地震的研究愈發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