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logo
留言
LINE
FB
複製
【新聞荒漠.上】美國媒體業大規模裁員 專家示警:「大選當前,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好新聞」
DQ地球圖輯隊
更新於 6 個月前

仔細想想,你每天是用什麼方式接收新聞資訊,捕捉外頭世界的最新消息?此時此刻,又是以什麼管道,進入這篇文章?也許是從Google的搜尋頁面,或是臉書、X、IG,甚至是YouTube影片、TikTok短影音。

自從社群媒體興起後,大眾接收新聞資訊的方式逐漸轉變,導致傳統媒體的獲利管道也跟著大幅改變。處於劇變的環境中,許多媒體遲遲無法找回穩定的營利管道,最終只好黯然退場。

「媒體寒冬」的說法,從好幾年前就籠罩在新聞產業,但對於美國的媒體業而言,過去幾週卻尤其陰冷;自從2023年底開始,《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TIME》等美國知名媒體,相繼宣布大幅裁員。整體新聞產業各機構的裁員數量,甚至達到疫情後的最高峰,令不少人憂心,逐漸嚴峻的「新聞荒漠」,會對今年年底的美國大選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1月19日,大批《洛杉磯時報》的員工發動罷工,抗議裁員的決策。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洛杉磯時報》宣布裁員115人

1月23日,美國西岸的知名大報《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宣布裁員至少115人,其中包括新聞編輯室中至少20%名員工,為該報發行142年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洛杉磯時報》的記者、專欄作家紛紛表示,這項決定彷彿是一場「大屠殺」,對報紙是「毀滅性的」。

早在確定裁員的消息宣布前,大批《洛杉磯時報》的員工,就於19日發動集體罷工,抗議管理階層意圖裁員的決策。

不過,罷工並未影響裁員決定,報社老闆黃馨祥(Patrick Soon-Shiong)表示,《洛杉磯時報》每年虧損3,000至4,000萬美元,用戶訂閱與廣告收入,早已無法支持營運,因此裁員為必要的決定。

《Vogue》、《GQ》也難逃裁員命運

《洛杉磯時報》宣布裁員的同一天,旗下擁有《Vogue》、《GQ》、《Vanity Fair》等多個知名時尚刊物的康泰納仕集團,罷工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去年11月,康泰納仕集團一口氣解僱94名員工,這些員工皆為工會成員,人數約佔所有成員的20%。經過多次勞資協商,集團仍堅持裁員,談判以破局收場。因此,工會決定於奧斯卡獎公布入圍名單的當天,發動為期24小時的罷工,表達對管理階層的抗議,共有超過400名員工響應參與。

然而,《洛杉磯時報》與康泰納仕集團的狀況,遠遠只是美國媒體業嚴峻現況的冰山一角。

康泰納仕集團的罷工抗議中,一名抗議者手上的標語寫著:「康泰納仕得到PRADA,員工得到虛無。」

Photo: condeunited

美國媒體的寒冬

根據美國就業諮詢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統計資料,2023年截至11月,美國的媒體產業,一共裁員2萬324人;若將統計範圍限定於新聞業,包括廣播、數位與紙本新聞,則共裁員2,681人,超越去年的1,808人與前年的1,511人。無論就整個媒體產業而言,或僅看新聞業,去年是繼2020年全球受Covid-19衝擊以後,裁員情況最嚴重的一年。

Photo: AbsolutVision

綜合紐約時報與CNN的報導,從去年至今,進行裁員的美國媒體還包括了《華盛頓郵報》、《TIME》、《國家地理》、《Vox Media》、《NPR》、《NBC新聞》等多間知名媒體。且,在過去15年間,美國媒體的新聞編輯室,已經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工作崗位。

除了裁員消息,2023年還有網路媒體《BuzzFeed》宣布關閉新聞部門、知名媒體《Vice》聲請破產、《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雜誌紙本停刊、《國家》(The Nation)和《彭博商業周刊》(BusinessWeek)等雜誌減產改為月刊等事件。

2004至2020年,美國媒體中新聞編輯室員工的人數變化。

Photo: 〈Paying for News: What Google and Meta Owe US Publishers〉

比以往更需要好新聞的時刻

每則消息,都揭示美國新聞產業正面臨的殘酷現實。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將於今年年底迎來4年一度的總統大選。

《紐約時報》指出,當美國人正準備迎戰鋪天蓋地的假資訊、人工智慧生成訊息與煽動性宣傳時,「曾扮演『看門狗』(watchdog)與公共對話促進者的主流新聞媒體,正掙扎著維持生計。」

《CBS新聞》的前總裁海沃德( Andrew Heyward),目前正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新聞與資訊研究小組合作,他表示:

「此時此刻,美國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堅實的新聞報導。看見經濟的威脅,如此強而有力地鉗制傳統新聞來源,令人非常不安。」

「這不僅令人不安,而且非常危險。」他補充。

美國前總統川普自2016年總統大選起,曾多次被指控散佈假資訊,也多次成為假新聞的主角。

Photo: Trump White House Archived

媒體為什麼活不下去?

美國媒體遇到的困境,主要與網路、社群平台興起有關。《CNN》指出,網路革命與各種科技進步,徹底改變了公眾接收新聞與娛樂的方式,導致多年來媒體賴以為生的傳統商業模式快速崩潰,而整個新聞產業都必須面臨這個艱困的現狀。

最直接的影響反映在新聞的收視率、瀏覽量上。由於大眾現在接收資訊的內容,多轉往TikTok、Instagram、Netflix等平台,導致電視、新聞網站、報紙的觀看量大幅下降。

觀看習慣的改變,促使各種品牌、公司,決定將更多行銷預算投入新興平台,利用Instagram、Google等管道,向更特定的群體投放廣告。也就是說,品牌方不再依賴傳統媒體的廣告欄位,這讓新聞媒體的廣告收入大幅降低。

美國新聞業收益佔整體GDP的比例變化。其中黑線為廣告帶來的收益,深藍色線則是媒體發行刊物的收入。

Photo: 〈Paying for News: What Google and Meta Owe US Publishers〉

內容我寫,錢都你賺

在這種狀況下,媒體與社群平台之間的利益分配,也成為新聞產業近幾年的討論焦點。當大眾透過Google搜尋引擎、Facebook、Instagram等管道獲得由媒體提供的新聞內容,獲利者卻是「平台」本身,而非產製內容的一方。

哥倫比亞大學去年10月發布的一項研究估計,以新聞媒體提供的內容,為網站、社群平台帶來的搜尋流量計算,Google、Meta等科技巨頭,每年應支付新聞媒體140億美元(約新台幣4,369億元),且此數字還只是保守計算的結果。

自2013年起,美國民眾獲取新聞資訊的來源變化。

Photo: 〈Paying for News: What Google and Meta Owe US Publishers〉

然而,平台卻不一定願意為了這些內容,向媒體付費。例如,澳洲於2020年起草《新聞媒體議價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時,Facebook和Google就曾堅決表達反對。Google一度威脅離開澳大利亞市場,Facebook也一度阻止澳洲用戶在Facebook分享或閱讀新聞內容。所幸,在澳洲政府的介入下,平台與媒體雙方最終成功達成協議,確立平台需為新聞內容付費的規範。

加拿大則於去年6月通過《線上新聞法》(Online News Act),同樣要求科技公司為使用新聞內容向媒體付費。然而,法案推出後不久,Meta、Google皆表達抵制,並宣布限制加拿大用戶瀏覽新聞的權限。經過來回談判,目前Google已放軟態度,同意每年向加拿大新聞媒體支付1億加幣;然而,Meta卻仍堅決反對付費。

2021年,澳洲《新聞媒體議價法》即將通過之際,Facebook一度阻止澳洲Facebook上的新聞內容流通。圖中為一位雪梨的記者,於當時登入了澳洲廣播公司(ABC)的粉絲專業,結果原本該有貼文的地方顯示「尚無貼文」。

美聯社 / 達志影像

平台一彈指,新聞都消失

此外,搜尋引擎、社群媒體等平台,還能透過調整演算法,影響新聞媒體內容的曝光程度。

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的新聞學教授達米安(Damian Radcliffe)指出,過去一年中,平台逐漸調降新聞內容的優先順序,使得新聞相關內容更難被用戶看見。他建議,

媒體應「暫停、仔細審視並重新調整,他們與科技平台之間『不穩定,且往往是單向的關係』。」

達米安建議,媒體應設法略過平台,與受眾建立直接的關係;此外,也需重新調整衡量內容「成功」的標準,不再侷限於追蹤人數、瀏覽次數等指標。

就算找到金主爸爸,也不一定有用

《CNN》也在報導中指出,由於媒體面臨的獲利困境,「有一段時間,有些人希望讓億萬富翁擁有新聞出版品的所有權,藉此在傳統商業模式逐漸消失的同時,維持行業穩定。」

然而,2013年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買下《華盛頓郵報》,以及擁有億萬美元的企業家黃馨祥收購的《洛杉磯時報》,雖然一度擴編、迎來成長,最近卻同樣因虧損重大,進行大規模裁員。

媒體分析師道克特(Ken Doctor)在《紐約時報》訪談中提到,「無論是億萬富翁擁有的紙本老將,或是十年前備受矚目的數位媒體,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已逐漸被新的現實淹沒。」

去年12月,《華盛頓郵報》的員工為了抗議公司裁員,在辦公室貼滿「公平政策」(Fair Deal)的字條。

Photo: Washington Post Guild

前方路茫茫,還有AI大魔王

除了前述種種困境,新聞媒體的也面臨由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新挑戰。由於AI能夠針對讀者的問題,綜合各方資料進行即時回覆,許多媒體擔心,AI很可能會取代新聞媒體的地位,成為讀者獲取新資訊的首選。

針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種種困境,資深美國記者賈維斯(Jeff Jarvis)向《CNN》表示,「我必須很遺憾地說,我看不到大多數傳統媒體的轉機。」他指出,目前傳統媒體的經營者,除了少數例外,多數仍難以適應網路世代,

「他們固守著舊有的商業模式——廣告、訂閱,以及注意力經濟。」

賈維斯補充,在日益惡化的環境下,媒體削減成本是可預期的反應,但這也會使新聞媒體產出的內容品質下降,加速惡化。「報紙、雜誌與有線電視的消亡,已多次被預言,目前尚未發生,」他警告「但是它們倒塌的時刻,隨時都可能來臨。」

2010年美國中期選舉當晚,《NPR》新聞的許多員工皆留守於新聞編輯室,製作即時報導。

Photo: Alyson Hurt

可能威脅即將來臨的大選

美國媒體業接踵而來的壞消息,讓不少專家都提出警訊,《紐約時報》、《CNN》、《衛報》、《西雅圖時報》等媒體,也紛紛點出可能來臨的危機。

《CNN》指出,這陣大規模裁員潮「發生在一個不太好的時機」,當美國正面臨大選之際,新聞部門的人力、影響力卻搖搖欲墜,「這意味著,那些尋求高位、不誠實的候選人,以及身居要職的官員,可能會逃避重要的審查,使得選民缺乏完整資訊,面對11月投票時必須做出的重大決定。」

Photo: Kārlis Dambrāns

曾於《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任職的蘇麗文(Margaret Sullivan),也在《衛報》的專欄中提到,看到新聞工作者大幅流失,除了令人感到心碎,還可能「對社會造成更廣泛的損害」。

她說明,應對即將來到的選舉,選民需要充分的資訊以做出正確判斷,然而,現代的假新聞、假資訊氾濫,記者的數量卻大不如前。且許多小報逐漸倒閉,新聞媒體更多集中於紐約、華盛頓等大城市,導致過去專注地區事務的地方媒體,難以達成監督任務。

「民主需要知情的選民,才得以維持功能。然而在許多地區,這些資訊正悲劇性地流失。」


加入 DQ地球圖輯隊 LINE Notify ,一起看透全世界


延伸閱讀:
澳洲要科技巨頭為新聞付錢 Google讓步、Facebook拒絕《紐約時報》控告OpenAI侵權:「別再用我們的新聞訓練ChatGPT」FB、IG上新聞將消失?加拿大《線上新聞法》通過,Meta強硬反對、Google建議修改


參考資料:
The News About the News Business Is Getting GrimmerNews industry off to brutal 2024 start as mass layoffs devastate publishers,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Free Press roundup: A ‘bloodbath’ of news layoffs but also impactful stories in 2023Local newspapers are withering under destructive owners. We should worryNews outlets slash nearly 2,700 jobs this year — the highest number since 2020 — contributing to alarming news desertsLos Angeles Times slashes more than 20% of newsroom staff as the paper confronts a ‘financial crisis’More than 400 Condé Nast staffers stage one-day walkout to protest layoffs

你可能也會喜歡
還想看更多你喜愛的文章嗎?
© 2024 Gamania Group
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留言
轉傳
複製
beanfun! 採用網站分析技術為您帶來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 "我同意" 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第三方 Cookie,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 隱私權政策。
下載beanfun!
瘋狂生活從 beanfun! 開始~
掃描 QR Code 立即下載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搜尋 beanfun! 下載
APP Store 搜尋 beanfun! 下載
Google Play 搜尋 beanfun! 下載
溫馨提醒您:於行動裝置安裝防護軟體
可提升裝置使用安全性
下載beanfun! 豐富你的內容
安裝應用程式,享有更多文章、小說和精彩的互動!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