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logo
留言
LINE
FB
複製
讓浮游生物吃掉微塑膠可以解決汙染?研究:恐造成「奈米塑膠瘟疫」
DQ地球圖輯隊
更新於 18 天前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世界各地的水域、河流、土壤中,都可能受到微塑膠汙染。

Photo: Felton Davis

解決塑膠汙染除了少使用,沒有更好的辦法,且散落世界各處的塑膠可能對人類構成愈來愈大的威脅。科學家發現,海洋和淡水發現的浮游動物,雖然可攝入並分解微塑膠,但並不是吃掉塑膠,而是將顆粒分裂成數十萬個更小、可能更危險的奈米塑膠。

吃掉微塑膠,再產生千千萬萬個奈米塑膠

處理陸地和水生環境難降解的塑膠汙染,是現代世界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小於5公釐的微塑膠隨處可見,從格陵蘭島浮冰、溪流、河流、土壤到甚至人類胎盤。

先前,科學家發現一種浮游生物會吃塑膠,可能成為去除水中微塑膠的希望。但最近發表於《自然.奈米技術》期刊的研究認為,後果可能更嚴重,因這種輪蟲浮游生物有專門咀嚼裝置,透過嘴巴周圍旋轉纖毛輪狀構造,每天產生348,000至366,000個小於1微米的奈米塑膠,顆粒厚度約人類頭髮的1/70。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領導的團隊,將海洋和淡水輪蟲放在不同尺寸塑膠環境,檢測到食品容器的聚乙烯微塑膠及奈米塑膠,發現所有輪蟲都能攝入最大10微米的微塑膠,分解後將數千種奈米塑膠排泄回環境。

這些動物極其微小、無所不在且數量眾多,某處1公升水就有高達23,000隻,科學家在中國最大湖泊鄱陽湖發現輪蟲每天產生13.3兆個塑膠顆粒。

輪蟲會將微塑膠攝入,再分解為上千萬個奈米塑膠。

Photo: Don Loarie

更危險、更具活性、汙染範圍更廣

這些會攝入微塑膠的生物,都是將微塑膠誤認為藻類吃下肚。2018年科學家發現南極磷蝦能將聚乙烯顆粒分解成小於1微米的奈米塑膠。而磷蝦是鯨魚、企鵝和海豹的主要食物來源,這些微塑膠很可能從磷蝦轉移到鯨魚、企鵝和海豹等大型掠食者。

但麻州大學團隊認為,南極磷蝦基本上生活在無人地。他們選擇輪蟲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這種浮游生物遍布有人居住的溫帶和熱帶地區。理論上,每種微塑膠都可分解成1,000,000,000,000,000個更容易傳播的奈米塑膠顆粒,如果鄱陽湖輪蟲每天產生13.3兆個奈米顆粒,那全世界產生的微塑膠量就會難以想像的巨大。

團隊認為,奈米塑膠對生物體來說比微塑膠更危險,因更豐富且更具反應活性,汙染範圍更遠,且會滲透活細胞。奈米塑膠不僅對各種生物體有潛在毒性,也是其他汙染物的載體,此外分解過程中和後,釋放的化學添加劑可能會更多,呼籲全球科學家需更關注「奈米塑膠瘟疫」(plague of nanoplastics)對生物的影響。


加入 DQ地球圖輯隊 LINE Notify ,一起看透全世界


延伸閱讀:
今天,我想來點...塑膠 我們這輩子會把多少塑膠吃下肚?「汙染已影響了地質」巴西綠蠵龜產卵地發現「塑膠岩石」


參考資料:

你可能也會喜歡
還想看更多你喜愛的文章嗎?
© 2023 Gamania Group
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留言
轉傳
複製
beanfun! 採用網站分析技術為您帶來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 "我同意" 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第三方 Cookie,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 隱私權政策。
下載beanfun!
瘋狂生活從 beanfun! 開始~
掃描 QR Code 立即下載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搜尋 beanfun! 下載
APP Store 搜尋 beanfun! 下載
Google Play 搜尋 beanfun! 下載
溫馨提醒您:於行動裝置安裝防護軟體
可提升裝置使用安全性
下載beanfun! 豐富你的內容
安裝應用程式,享有更多文章、小說和精彩的互動!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