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今日新聞] 不妨回想一下2008年北京奧運,主題口號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One World,One Dream)」,找來名導張藝謀籌劃盛大的開、閉幕式,歌詞中總有一句「北京歡迎你」的宣傳曲四處播送,畫面中總有許多中國人面帶微笑,在長城或是鳥巢等地標張開手臂。當時的中國與世界似乎正「雙向奔赴」,但15年後的今天,誰能想到人們迎來的並不是一個和樂融融的美麗新世界,中國於7月1日正式施行新版《反間諜法》,北京天空少了歡聲笑語,而是瀰漫著草木皆兵、新冷戰的肅殺感。
世界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其實,把目光放得更遠些,現下風頭最盛的是「去全球化」的潮流,世界貿易組織(WTO)上週警告,國際貿易「碎片化」的跡象已經浮現,並直言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化的腳步就開始停滯不前,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越演越烈,WTO認為雖然目前還稱不上已經處於「去全球化」的階段,但確實像站在十字路口,如果不重新擁抱全球化,那麼就會朝裂解的方向而去。
伴隨「去全球化」的大旋律,中國與世界漸行漸遠的新冷戰讓許多人深有所感。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於8月底訪中時,透露自己越來越常聽到美國企業抱怨「中國無法投資」。雷蒙多所言不虛,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的統計,今年第二季的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為49億美元,是中國開始統計FDI以來的最低紀錄,比去年同期衰退87%。
不僅是資金流動的變化,觀光人流也呈現出相同趨勢。根據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外國人出入中國達843.8萬人次,和疫情前半年高達4883.8萬人次相比,衰退將近83%。而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旅行社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今年第一季接待的入境旅客僅有5.2萬人,且幾乎沒有來自歐美國家的旅客,而在疫情前,2019年第一季時中國接待了370萬位入境客。
中國被孤立了嗎?
外商直接投資與外國出入人次大減,確實勾勒出中國與世界「若即若離」,但若因此得出中國被孤立、全面與西方國家撕破臉的結論,多少也是有些滑坡。不要忘了,中國無法投資這句話,是雷蒙多在訪中期間所說的,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氣候特使凱瑞陸續訪中,19日布林肯又在聯合國大會與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會面,雙方重申美中關係穩定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上週也與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會晤,外界認為是在替11月APEC峰會上促成習近平與拜登會面鋪路。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9月初宣布將在今年稍晚時訪問中國,這是2016年以來,首次有澳洲總理訪中。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已於8月30日到訪中國,這是英國5年來首次有外交大臣訪問中國。加拿大環境部長吉爾伯同樣於8月底訪中,成為4年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加拿大部長。而紐西蘭總理希金斯也於6月底在北京與習近平見面,兩國還發布「關於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美國自己與他最堅實的夥伴「五眼聯盟」,成員國這幾個月都有部長級高官甚至總理訪中,不乏數年來首次破冰,若對這事實視而不見,而要說中國已經被孤立,恐怕也是過於一廂情願。更何況,若從經濟角度分析,美國特斯拉與蘋果手機的最大生產基地目前仍然是中國,馬斯克、庫克、比爾蓋茲今年也陸續訪中,《經濟學人》8月才寫了一篇報導,指出美中經貿並未實質脫鉤,貿易關係持續存在,只是形式變得複雜,許多企業將供應鏈多拉一站,最終產品銷往美國前,先在美國認定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過水,藉此達成統計上的脫鉤,但實際上兩國經濟仍然高度相互依存。
《紐約時報》在8月底也以「脫鉤不易」為題,撰寫了美國供應鏈仍高度依賴中國的報導,觀點與《經濟學人》類似,而且《紐約時報》的報導更進一步指出,這種形式上的脫鉤不僅沒有降低美中的經貿依存,反而造成美國消費者必須面對更昂貴終端產品的副作用,且讓更多國家融入中國供應鏈的一部分。荷蘭光刻機大廠ASML的CEO也在9月初表示,孤立中國沒有用,因為中國會找到解決方案,這等於是在迫使他們創新。
今天的中國與2008年截然不同
但今天的中國顯然與2008年的中國截然不同了,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如此,中國的新版《反間諜法》與資安法規和《對外關係法》,讓外企感到擔憂與疑惑,從華為到最新的iPhone,中美新冷戰已不只是水面下的暗流,而是真刀真槍的出手。中國與世界並未脫鉤,但肯定也不是互相歡迎的姿態。2008年,秦剛還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當時秦剛在奧運後意氣風發地回答《BBC》記者,中國不會因為奧運結束就回到過去,「只有一個檔位,就是前進」。然而,只有一個檔位的秦剛自己先消失了,而中國不僅僅是回到過去,許多層面上更像是「一夕回到解放前」。
有一種觀點認為,全球化之所以會走到今日瀕臨崩解,並非全球化本身不符合整體利益,而是全球化的過程管理不善,「世界變平了」後,財富朝向那1%的人與原本就富裕的國家移動,但若當真將全球化倒車,一個充滿關稅壁壘、保護主義盛行的世界,恐怕對經濟的影響只會更糟。
其實中國也類似如此,即便經濟下行,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4億人口的體量擺在那裡,無論是作為世界工廠或世界市場,中國的影響力都難以忽視。一個被孤立的中國,一個從全球經貿脫鉤的中國,對世界也不是好事,而且根本難以做到。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西方曾有一種論點,相信隨著經濟進步、人均所得增加,就會自然推動中國政治朝向民主開放發展。從這幾年的軌跡來看,顯然這種論點是錯誤的。那麼,如果情況反過來,經濟從繁榮走向疲軟蕭條,是否會導致政治秩序被動搖,規範體制被打破?
上海美國商會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在中國的美國企業對未來幾年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前景普遍悲觀,悲觀程度比2019年美中貿易戰還糟,達到數十年之最。不過,世事往往變化得很快,想想秦剛與李尚福,想想15年前的北京奧運,誰知道下個15年,會不會又出現一個截然不同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