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日地震頻傳,花蓮玉里也傳出災情,19日上午10點又一波餘震來襲,許多人一聽到國家級警報細胞簡訊聲「咚!咚!咚!」,就會產生焦慮症狀。加上餘震不斷,恐引發緊張、害怕到睡不著等症狀,台灣地震多,不少民眾對地震敏感嚴重者可能數天不敢入睡,但透過腹式呼吸、慢跑、快走等運動習慣,或攝取溫鮮奶、香蕉、堅果等食品,都有助舒緩焦慮,不過焦慮情形若持續1至2周未緩解,即應尋求醫師協助。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裕達表示,經歷過震災恐怖景象的災民,容易因此產生焦慮症狀。擔心再次發生災難,對任何聲響、晃動與地震訊息容易繃緊神經、過度焦慮,也因此靜不下來,無法集中注意力,感到疲憊、肌肉酸痛,甚至失眠等,這都是正常的狀態,然而若是這些情緒感受過於強烈或持續太久的話,可就讓人吃盡苦頭了,甚至變得疑神疑鬼,進一步影響到日常生活。
黃裕達表示,地震頻繁,民眾心裡難免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的情緒可能持續一陣子,在壓力源未能快速解除的情況下,心理調適是相當重要的,他呼籲民眾可以依照國際災難創傷專家史蒂芬霍布福爾的心理安定五字訣「安、靜、能、繫、望」舒緩情緒。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表示,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大家可能暫時覺得難以因應,焦慮延續的時間長度通常和災情大小相關,若醒來透過報導發現災害沒很嚴重,焦慮將會逐漸減弱,但若一直沉浸在這樣的情緒中,建議應減少關切類似新聞。若自我觀察1至2周,腦海中還是持續浮現對地震的恐懼經驗,可尋求心身科專業協助,接受心理諮商,緩解心理創傷症狀。
以上內容由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