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黃村杉/新北報導

淡海新市鎮的城市規劃除了輕軌、淡江大橋交通系統的連通外,在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上也吸引民間社團的關注,台北市南雅扶輪社熱心認養市府所屬的公園地,偕淡水在地團體、學校及網路號召募集500位植樹志工,於今年3月19日在新市鎮海岸堤防公園綠地,復育9999株林木花草,塑造淡海生態綠廊,一起修復的海岸與流域生態環境。
淡海255地號位於淡水自行車道沙崙線過輕軌藍海橋方向,在通往海尾子的海堤與水管公園之間的土地,土地使用分區屬於公園綠地,為填海造陸區,多年來呈現荒地狀態。台北市南雅扶輪社和澳門友誼扶輪社號召台南菁英扶輪社、台北南海、南港、南天、南西、南茂、天一、新世代扶輪社偕同淡水在地的淡海、滬尾、淡水等扶輪社,催生淡海255地號公園綠地的生態復育,這個地點串連了都市綠帶與水域藍帶重要區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甚大,值得政府和民間投入資源共同合作。
南雅扶輪社前社長郭英釗建築師說,淡海255地號土地認養規劃過程中,有關植樹規定、樹種挑選及植栽養護的澆灌用水等,與主管單位新北市政府養工處幾經會勘與協商才逐步克服所有問題,整個計畫希望資源再生,以環保低碳和生態復育造林為目標,在現有資源裡創造環境的最大受益,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在2022年2月14日完成簽約認養,並規劃在3月19日舉辦種樹活動,開啟植樹復育的契機。
陳江河老師指出,這塊土地在淡海新市鎮開發之前原為海岸潮間帶的環境,包含珊瑚、綠蠵龜等都曾棲息在此。而1994年新市鎮開始動工,因汙水處理場等公共設施用地需求,才以築堤填海造陸方式形成大片土地,卻也讓自然的海岸消失,生物失去棲息的地方。
這次的復育行動期待能推動這塊土地早日能成為一片綠林,還給生物一處賴以生存的棲所,也彌補了填海造陸所犧牲的海岸濕地生態環境,這是開發過程中提供的一個補償機會,對淡海新市鎮的城市規劃是相當具有前瞻的思維,並接續以二年期推動環境志工培訓,進行生態觀測與維護,讓更多民間力量投入環境關懷。
淡水區長巫宗仁表示,這次種樹計畫是公私協力合作的展現,連結了台灣種樹卅年計畫聯盟、新北市淡水休閒農業協會、台北藝術大學USR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淡江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荒野保護協會、淡水公司田溪水環境巡守隊等團體跨界的社團學校資源專業合作,未來也將持續推動二年期的環境教育活動,邀請淡水各機關里鄰、學校師生及社區居民參與響應,希望讓新市鎮的開發前景也能呼應環境永續的責任,促進平衡的發展,讓淡水城市風貌添亮點。
更多新聞推薦